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
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
東方白鸛
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
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
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
2011.12.04 白泡泡的燭台石
相機: 1Ds MARK II
鏡頭: CANON EF 70-200mm F4 L
拍攝點: 野柳地質公園
燭台石略呈圓錐狀直立於地面,直徑約在0.5~1公尺之間,上細下粗,頂部中央有含石灰質的圓形結核,周圍有環狀溝槽,如同蠟燭台一般。
燭台石的形成分為三階段:
露出燭火:
燭火其實就是岩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,顆粒並不大。由於結核比周圍的砂岩堅硬,較能抵抗海水的侵蝕,因此當海水侵蝕掉砂岩時,球形結核便微微突出於地面。
挖出溝槽:
海浪打在結核上,很自然的會圍繞著結核四周流動,於是便逐漸侵蝕掉結核周圍的砂岩,向下挖出一圈溝槽,圓球狀的結核便漸趨成型。
切割出燭臺:
由於結核外圍有一帶環圈,十分堅硬,因此海水便依著這個環圈的形狀向下切割、侵蝕,漸漸雕出圓錐狀的外形,「燭台」便巧妙而生。
時間一久,燭台被海水越雕越修長,完成了一座唯妙唯肖的燭台石。
野柳當地有一俚語描述燭台石附近的景觀:「石鐘、石乳、鯉魚逆水、老鼠吃貓乳(台語)」,石鐘是指最左邊的燭臺石,狀似一口大鐘倒置於此;石乳是指若不看最右邊的燭臺石,另外兩顆的形狀,如同女性乳房一般;鯉魚逆水是指當海岸邊風浪大時,浪花自鯉魚石背後濺起,猶如鯉魚自大海中逆流躍出一般.
訂閱:
文章 (Atom)